浅谈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摘要】处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之间的青少年,逐渐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走向独立走向社会。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认知能力发展以接近成熟,其活动带着明显的随意性,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人生兴旺时期。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规律可循,这些规律体现在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和道德认识的层次上。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德育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把握学生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是当前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教育;德育;培养

一、青少年心理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的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对初中生的心里健康情况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初中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与人交往不良,交际紧张,学习压力过大、青春期心里困扰等,各类因素汇集在一起展现了各种各样的表面问题。比如,暴躁冲动、厌学、失眠焦虑、行为失常、思想极端、抑郁等。究其根本,社会前期多重视课业,排除万难,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学习环境妥善安逸,孩子心灵成长不良,从而遇到困难问题易于受挫,厌世逃避。有鉴于此,教育工作者们如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将会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初中学生身体上的发育大致上已经完成了从儿童向成年人的过渡,身体上的成熟又促进初中生自我意识和成人感的产生,出现强烈的独立性冲动。但是,在初中时期,由于孩子们的心理成熟水平和社会低位水平与新出现的性需要和独立性需要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使得孩子们的心理上产生成熟感和未成年的矛盾。

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严格来讲,人的道德与心理是紧密相连的。当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时,他的道德水平也不会高尚。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理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也离不开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

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经验表明,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存在着互相激发的关系。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其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德育正是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品德活动。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由诸多品德心理因素构成,只有抓牢每个学生的心理,才能使其品德心理与个性心理全面、健康的发展,并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根据专家的调查研究,发现学习状态不好的学生在相关测验中,不良分数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焦虑、心思沉重、厌学、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性格形成。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恶性心理状态下,身体也会产生各类疾病。而疾病会造成学生心理痛苦,是不良心理状态加剧。心理健康是道德素质养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学生日后社会化发展的基石。

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培养优秀的社会人。良好的个性,经常是促使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而不良的个性常常会让人产生的思想品质问题,更有甚者会让人产生反社会的行为。因此,培养优秀的个性特征与形成良好品质是同一个德育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因而,以培养良好个性为入口,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无论对德育工作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德育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三个主要方面。心理教育则更关注如何应付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发挥个人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品格高尚的人,不仅要在思想、政治、品德发面发展良好,在心理上也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目标的扩展和延伸,它使德育内同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是德育工作的灵活工具。培养健全人格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理想,根据社会需要和我国教育现状,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内容、途径、手段上实现互补,将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集体生活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学校是一个有目的、分步骤向孩子施加思想教育导向的场所。教师对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校德育教育产生良好的影响,而有效的学校德育教育更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孩子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定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并能准确的定位自己,成功的与他人进行交往。反之,一个学生如果心里不健康,存在社交障碍,他可能会失去了品德教育的首要条件。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活环境影响、学习环境影响等,只有保持心理健康,心态积极向上,才能顺利的融入集体,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班集体是学校活动的基本单元,是沟通学生个体与学校整体的桥梁。师生共建团结协助有爱的班集体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班级的温暖,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教师作为集体中的一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每个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从而把握集体心理的特征和规律。青春期是“热血沸腾”的阶段,易于培养学生们的目的性和责任感。初三的艰苦奋斗促使学生都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和相互依赖的情感。学生们是“战友”,在心理上互相意识,从而意识自己属于班集体,属于“战队里的一员”,由此衍生出归属感和认同感,都有“我以班荣、班以我荣”的集体荣誉感。一旦投入到某种集体活动中,就会互相进行情绪感染,显示出共性的心理状态。要预防、减少和解决初中孩子的这些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有机结合的思考

“人格是最重要的心理素质,而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塑造适应社会的健康型人格。”要达成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是他们的简单结合或互相代替。而是要把他们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联系贯通、相互渗透。德育教育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拓展和加深。孩子的某些思想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才能排除。因此,在有机配合的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心理问题德育化”或“德育问题心理化”的倾向。既不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盲目的当成思想上的问题,通过德育工作“一刀切”;也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万能钥匙”,过分强调加强孩子心理教育,而忽视甚至轻视道德教育的导向作用和指引作用。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结合新型的师生关系,坚持教育性,培养良好心理状态的社会型人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共同的目的。

五、结语

“浇花要浇根,育人先育心。”德育与心理教育结合,德育心理学化,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路。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改善学生心理条件、掌握社会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質的教育。无论是德育工作中展露出来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课中实现有机结合的探究,都表明了结合的必然性和成效性。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应付生活压力、选择生活目标。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养,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德育工作的阻力。

参考文献:

[1]闫德明.现代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杨干忠.教育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版社,2008.

[3]石艳艳.有关初中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

[4]叶一舵.论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3).

推荐访问:初级中学 浅谈 心理健康教育 有机 德育教育